快车道?——我的金钱观
如何看待金钱,这是一个问题。初中科学老师对我们说:钱不是万能的,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。
在读了研究生之后,第一次体会到了有一些能够自由支配的金钱的感觉。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大学期间都是父母给的生活费,我几乎没有做过兼职,四年在校期间通过一些活动零零散散挣的钱大概也就几百块。最大的一笔是帮人代做毕设,350块。所以说研究生开始,我才有了能自由支配的金钱,就是研究所给的生活费。在哈尔滨的时候,拿到的生活费是一个月2000,但是因为疫情的关系,几乎不能走出学校,所以有钱无处花。但是到了上海,一个月最少也拿到3600,加上保密补贴400每个月(按季度发放),平均一个月4000.因为我们住在宿舍,吃住可以算免费(一个月大概1000餐补),也就是说这4000完全可以自由支配,这和大学里面每个月生活费1500还包括饭钱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有了钱之后,能做的事情就变多了。尤其是在上海,我就去听了音乐会,去各个地方逛,看展,看地下偶像,坐高铁出去短途旅行,还找到地方学习足球、踢足球。吃的方面因为总是一个人出去吃饭,所以控制得比较好,尝试什么新的店也把价格控制在100左右。这个价格比起我在大学要高得多,但是在上海还算普通,相信在上海生活的朋友都了解这一点。网购的东西倒是不多,因为吃穿用度主要都能靠餐补解决,所以需要网购的东西要么是大件,要么是书本,大件买得很少,一个月能买一个就算多了。
那么我还要做什么?这又是一个问题。与之关联的问题是,我以后要做什么,人生的意义是什么。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跳跃,我来捋一捋其中的关系。有了钱之后,在我的幻想中,我便可以专心在学术上,做出一些过得去的成果,但事实不是如此。在办公室中,因为主体都是新来不久的硕士博士毕业的员工,而不是学生,所以大家并不太关注科研上的事情。办公室中的主题是如何生活:买房子、买车、出去吃什么、去哪玩呢、八卦、情感问题、如何养生……我就开始想,那以后应该做什么呢?焦虑的一个原因是,留下来工作的工资不高,在上海只能算中游偏下(某同事的评价),那么留下来对个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,主要是金钱方面的考虑。
一个议题是房子,大家都知道上海的房子很贵,目前几位比我大不几岁的同事买的房子都在400w-500w之间,但大家也都直说靠自己的工资是永远买不起的,还得家里本身就有钱。虽然在上海读书/工作并不意味着最后要在上海买房,但这又让我有些思考,4000块在我是学生的时候当然够用,但是以后呢,当我需要自己租房的时候,当我想要买车之类的时候,我该怎么办。
也不是说我想要当一个多么多么有钱的人,只是不太想被钱的事情困扰,能继续像现在这样,想去体验什么可以比较自由得去体验,去做,不要被缺失钱而束缚住。目前的大环境,大家显然不看好未来几年的发展。对此我想说的是,不要把自己过于代入宏大叙事或者别人的故事当中,自己和其他人的情况并不一样,要认清这一点,用具体对抗抽象,否则会被模模糊糊的问题困住。
为了达成我这个不大不小的目标,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挣钱,也许看到这你会觉得一个研究生是不是要专注自己的学业,不要考虑其他的才好。但是身边交大的朋友对我说“你早点考虑好啊,我当时就是没有早点考虑(所以来了所里)。”还有就是我一年之后马上就要面对这些问题,所以提前考虑的问题并不大;以及我的同龄人很多已经工作两三年,有了积蓄,有一些还已经结婚了(还买车买房)。这两个层面上看,我是需要准备起来,我三外公告诉我,他觉得我还不成熟,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财富还是不够关注,他已经财富自由啦!
另外促使我这么想的还有一本书,叫《百万富翁快车道》,我对作者没什么好感(你们可以看看他在书里面怎么描述自己),但是他关于挣钱的看法确实非常精辟,他说实现财富自由的方式就是拥有一棵“摇钱树”,也就是你的财富和你的工作时间不挂钩,你在休息和睡觉的时候也在挣钱。几个具体的例子是:投资房地产(包括租房)、金融市场(比如股票)、出版物或自媒体、电脑程序等,他觉得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程序来致富,因为这个成本更加低廉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,想要挣大钱(书名中的百万美元),需要“影响百万人”,这个意思是说你可以打造个人ip,把自己变成受大家关注的人从而挣到钱,比如体育明星就属于这一种;你也可以做服务百万人的工作来挣大钱,例子是那些提供百万人所需产品和服务的公司;你也可以直接为能够影响百万人的人工作,比如为富豪提供专业服务的人。这也提示我们不要凭借自己的喜好去想当然认为能挣钱,要考虑大众的需求。另外书里还讲了创立公司所需要的一些专业知识,但和国内情况有区别。
所以我想做的也是开发一款程序,能实现一个简单但是大家有需求的功能,使它变成一棵“摇钱树”,不说挣大钱,能有些被动输入我觉得就是好事,可以让我少了很多顾虑,也服务了大家。我也接受了稻盛和夫的理念“我们通过出售产品来赚取利润,而不是投机”,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技术和劳动制造“产品”,而不是通过基金、股票等方式,这或许是一种稳健的做法,但从稻盛和夫的实践来看,能抵御风险。另外最近看戒社,也更明白了不要有投机心理这个事情,也不要超前消费(房贷可能无法避免,但是一定不要有消费贷)。
是的,我自认为我不是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的,但我还是希望能往财富自由的方向靠拢,因为这能让我少很多烦恼,能做更多的事情,如果被束缚住了,每天要刻意考虑省钱、攒钱会消耗很多的精力,财富是我们自我实现和更好生活的一种手段。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情是我爸妈在家生活得很快乐,该买买,该花花,不会像有些长辈那样省吃俭用非要留给子女。这也涉及一个观念的问题,让自己过得舒服点有什么错,我非常不赞同有些家长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的想法,这个世界上的苦是吃不完的,你要主动去吃苦,你必然有吃不完的苦,明明你可以避免,为什么非要去受苦,像是某种精神上的苦行,在痛苦中寻找一些安慰,但是忘了你一开始可以全部避免。另外父母过得好,做子女的也少了很多烦恼,什么时候那些苦行的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呢?
这就是我的金钱观,我需要财富,让我能够减少顾虑,做很多想做的事情(比如说几万块都可以办一个自营地偶团体了,这是我从同龄人那知道的,我觉得他们是富有进取精神的——在这个很多人想考公考编来获得一份“稳定”工作的大环境下)。就像人的身体健康一样,不论做什么都应该身体健康,如果没有健康,我连踢球都做不到;但健康对我来说就够了,我并不一定要有运动员那样的体魄(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,不过做不到也没什么关系),所以我也不用为钱那么钻牛角尖。
花了几个小时,总算把我想说的话比较系统地写出来了,这些话在未来会帮助我时刻注意自己的方向,如果你看到了,我觉得也会对你有一些启发。零碎的思绪经常可能互相冲突,这样写下来感觉自己放松了很多,压力也随之减小了。